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情感咨询用哪个流派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情感咨询用哪个流派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给孩子找位咨询师,怎么选择?
第一个建议是,找学校心理老师。初一年的学生,我建议你可以先了解一下孩子所在的学校是否有心理老师,只要心理老师的水平是合格的,就近并持续地寻求帮助通常是最优选择。我看到太多孩子因为路途过于遥远,或者咨询费用太过昂贵而选择放弃心理咨询的帮助。
第二个建议是,当地的心理辅导中心或社工机构。现在很多地区虽然学校没有配备正规的心理老师,但地区有设立一个心理辅导中心,通常是公益不收费的。或者有些城市有***购买社工服务,里面也会有提供相应的心理帮助。
第三个建议是,可以找找附近是否有高校里面有心理咨询中心且有对外服务。里面找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做咨询通常收费是很低廉的,毕竟是专业受训,专业下限一般还是会有的,只是因为经验问题,通常上限也不会太高。如果价钱可以接受,可以找高校里面心理学专业的老师做心理咨询,毕竟是专业受训出身,大概率比外面的江湖派要更专业。
第四个建议是,可以去附近的医院里的心理科。注意是去心理科,不是精神科。但医院里也不一定会有心理科,好歹了解看看。通常医院里的心理科会带有公益性质,收费甚至会在100元以内。而且根据《精神卫生法》的规定,也只有医院才有资质做心理问题的诊断。先到医院看看,如果愿意再选择外面的商业心理咨询机构不迟。
第五个建议是,外面的心理咨询商业机构除非有确切的知道有良好口碑的,不然选择要要小心谨慎。而且心理咨询的收费对于大多数的中国家庭来说还是过于“昂贵”(但其实专业的咨询师是需要收到这个价钱才能养活自己),三四百的价格是很正常的,而且一分钱一分货,五六百也是常见的,也有收费上千的,但收费高了性价比也就不高了。
第六个建议是,你要和孩子好好商量,只要我们注意保护孩子隐私,好言相劝,如果孩子切实有心理困扰,他还是会愿意去寻求帮助的。切忌大主大意,甚至强迫孩子前往寻求帮助。
第七个建议是,你可以拨打当地精神卫生中心的电话,正常来讲会有人值班,也会有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孩子不愿意去,也可以让他拨打电话寻求帮助或者了解医院情况,父母有困扰也可以打电话向他们咨询。
我是蔡中元,心理咨询师,心理教育工作者,《正向管教:好好跟孩子说话》作者。
提问者能够从心理层来关注孩子的健康和谐,这说明提问者已经是具有高维度的社会和生命认知了。
即使我们从提问者的介绍里获得为偏向女性的角色判断,但也不能就此认为这位关心孩子的人士与孩子就是母子关系。也有可能是一位极其柔和性格的男士,也或者是有别的关系模式。我总是大胆猜测,小心求证。不同的关系需要***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在没有清晰交集之前,都只能是猜测性的判断,不会非常准确,也不可有先入为主的想法。
男孩读初一,基本都是十二岁左右,这是一个人离开儿童少年级别,进入青少年期的开始。既是生理发育关键期,也是形成个体独立人格的初始期。这个期间的孩子变得有些心事较重,沉默,不爱和人交往,甚至有时出现明显的脾气不好,与家人[_a***_]减少,也都属于正常范围。有些孩子看起来消极,其实他内心或许正在为处理学业,生活等事情也在茫然而着急呢。而这正是需要家长主动和孩子建立高一点级别的沟通方式的学习期。也就是说,他已经不是之前那个小孩,他长大了一些了。甚至多少家长感到自己突然变得不会和孩子说话了或者发现自己经常窝火。所以这种主动介入咨询要包括一种关系,两个对象的共同调节才会有效果。
孩子的成绩挺好,这也可猜测为在他的想法中可能具有“绝对优势”观念,这是来自遗传和后天教育的意识植入。特别具有才能的人总会处于一种类似孤单的状态并显得和周围环境有点格格不入,这并非自闭。但也显示出家庭教育上从小在社会构造,换位思考,分享与合作的教育方面有点疏忽。提问者对此也清楚认识到了。
关于选择什么流派的心理服务,个人认为,根据青少年学习认知的心理需求为主,选现实综合认知激励方面较好。精神分析对孩子并不合适。
孩子对心理师年龄的要求,其实是要么是希望经验丰富,要么是某种较为完善性期待角色的补偿机制。从这一点来说,不建议找在生活中与子女家人有比较严格界限的心理师。最好是乐观,进取,民主,客观,睿智,通达型的。考虑到咨询费用,***取辅导班学习模式,半年左右,设定一周次数,或者也可以利用网络通信,远程经常交流,效果都挺好。也就是收个学费而已,还可消除孩子对于心理咨询的回避以及不想张扬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