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曾羽情感咨询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曾羽情感咨询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西汉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历史有怎样的影响?
我觉得最大的影响就是奠定了中国以后两千多年的思想基础。
汉武帝时,在“无为而治”统治思想指导下的帝国政治已出现了若干危机,积累的社会矛盾已呈爆发趋势,这使得汉王朝不得不对以往的治国理政观念进行反思,也不得不***取相应的积极措施应对危机。在统治思想上,逐渐脱离黄老学说,转向积极有为的儒家学说,成为汉代统治者一个必然的选择。
建元元年(前140年),汉武帝***纳丞相卫绾的奏议,凡是学习申不害、商鞅、韩非、苏秦、张仪学说的人,不得被推选做官。这意味着,法家、纵横家的思想被摒弃。与此同时,迎儒家耆宿申公来朝,并仿古制,设明堂辟雍,改历易服,这意味着汉武帝要用儒家思想来修礼仪,整顿已经颇为混乱的社会秩序。
建元五年(前136年),汉武帝下令置《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儒家的各门经学在官府中更加完备。
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就在这一年,武帝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一律罢黜,提拔了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孙弘为丞相,优礼延揽儒生数百人,还批准为博士官置***五十人。
因此,班固在《汉书·武帝纪》中这样评价赞扬武帝:“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其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说法并不见于汉代史籍,这是近代的说法,1916年,易白沙先生在《青年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孔子平议》的文章,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用孔子为傀儡,垄断天下之思想,使失其自由”。正因如此,近年来,有学者质疑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真实性。我们认为,从历史事实去考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种政策还是被推行了的。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思想史上的重大***,是中国文化史的一座里程碑,无论对当时还是对后世均产生深远影响。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他即位后首先举行的一件大事,就是召集全国文士,亲自出题考试,并亲自阅卷,选取《公羊》学大师董仲舒、公孙弘为首列,非儒学的诸子百家一概罢斥,儒学从此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武帝非隆儒之主,亦无崇儒之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实孕育于汉初以来的诸家学术发展,最终不过***手于武帝的权柄,董仲舒的对策充其量不过是对既定政策作出理论说明,以取得法律上及舆论上的首肯与承认。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非一时兴奋而为,必有其内在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朝廷礼仪传统的影响。武帝即位时朝廷已有礼仪传统,同时朝廷上还有了叔孙通和别的儒生引进的别的礼仪,尤其是宗教仪式。武帝自小受儒术熏陶,他的老师太子太傅卫绾就是儒生,另一位老师王臧也是儒生,他最终能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必有其浓厚的思想基础。
2、政治需求。抑黄老、尊儒是武帝夺取和粉饰***的需要。政治转轨变型,思想必须改弦更张。“黄老之术‘出世’的性质和‘无为’的取向,与武帝的政治抱负处处相左,显然已经过时。于是新的思想取而代之就必然地提出了。
3、儒术发达。尊儒符合武帝多欲政治的需求,儒家思想具有适于统治者进行阶级统治的众多“长处”,符合武帝多欲政治的需要。此外,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求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变革。遍观当时各家之学,可为汉朝持一统之良法,唯最称发达之儒家可当。因而儒家超逸百家而为汉朝所独尊,实乃势所必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在中国历史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秦始皇统一六国,征服百越,只是政治上的统一。他也做了很多有助于统一的工作,如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等等。但由于时间太短,统一11年后,秦始皇就殡天了,统一大业并没有完成。秦亡后,汉朝初年,先有异姓王搞分裂,后又有同姓王造反,一直不得安宁。直到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才安定下来。汉武帝时政治安定了,但思想上还是以黄老哲学、无为而治占统治地位。太尉窦婴、丞相田蚡荐举儒生王臧为郎中令,赵绾为御史大夫,褒扬儒术,贬斥道家,鼓动武帝实行政治改革。窦太后对此不满,于罢逐王臧、赵绾,太尉窦婴、丞相田蚡也因此被免职。直到窦太后死后汉武帝没有了掣肘,才下决心推广儒学。
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很快,经过文景之治,已经客服了汉初经济匮乏的局面,汉武帝想积极有为,好大喜功,开疆拓土,随着国家疆域的拓展,必须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就必须有一个适应中央集权的思想。道家无为而治肯定不行,法家思想可以利用但不能让大家都懂得,于是儒家的春秋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就被提到日程上来了。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好适应汉武帝统一思想的需要。
董仲舒的独尊儒术的儒,并不是孔子时代的纯粹的儒了,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兼容”与“发展”特性,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与历代儒客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董仲舒的思想是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武器,秦始皇为了统一思想,***取了焚书坑儒的极端手段,激化了矛盾,很多知识分子参加了农民起义,造成了二世而亡。应该用宗法制度和宗法思想来管辖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用***道德教化的方式来处理各种社会问题。董仲舒集以往文化之大成,对于如何御民的问题,制定了一套符合我国封建宗法社会国情的办法:
第一,以宗法制度和宗法思想驾驭天下。第二,把政治***化,将统治者与服从者的政治关系染上宗法观念的温情色彩。这一理论运用于治道,则提出了仁政的主张。第三, ,以天道人情教化百姓。他的天人感应论,使***道德神学化了;他的 君权神授 说,为君主专制的合理性,提供了神学的论证。经过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学成为了经学,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历史***。这一政策几乎为以后各代统治者所遵奉,长达两千年之久,对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适应西汉政治、思想和社会转轨变型需要的重大举措,由政治开路到理论完成继而组织实施。对后世历史有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使汉代儒家经学得到重***展,并从此成为后世历代的正统思想;另一方面,它又僵化了儒家思想,把它变为桎梏民族思维鹅牢笼。使中华学术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初的黄老刑名各家的争论,到了汉武帝董仲舒就变成了一家统治的思想。发展到程朱理学抱一字一义的说教,使经学越来越脱离实际,成为于世无补的空言,束缚人们手脚的教条,以至“以理***”的工具,特别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主张残害了无数妇女。由于思想的束缚摧残,中华民族为此付出极其高昂的代价。
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两面性的作用。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结了春秋战国时期以来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丰富多元的思想文化局面,它顺应历史潮流,以儒学为正统,由上到下逐渐渗透到民间,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统治思想,促进了大一统***的形成与巩固。此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思想逐步发展,成为两千年封建王朝统治人民的专治思想,有利于提高中央集权,实现君主专制。
但从长远的发展来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产生的危害影响也极其深远,专制的思想等于没有思想,民族思想被严重***和禁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抑制了其他学说和思想的发展,百家争鸣的多元化局面再也没有出现,不利于学术的切磋和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儒学发展到近代,中华民族为此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代价;同时,独尊儒术也抑制了法制的发展,所以我们的国家至今仍然是一个人情国家,很多情况下人们更愿意走关系而不愿意走法律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