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情感挽回米可老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情感挽回米可老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宋仁宗是不是真的名符其实?
“为人君,止于仁”,可以说“仁”是一个极高的美谥号,这对宋仁宗来说已然是一个最高的赞誉。
近代历史学家蔡东藩曾评价宋仁宗道:“仁宗之驾驭中外,未尝不明,而失之于柔……仁宗以仁称,吾谓乃妇人之仁,非明主之仁。”
这话有些过激,但不无道理。
宋仁宗时期,北宋已经出现了很多问题,百姓民不聊生,正因为如此,才有范仲淹等人力主的庆历新政。
但是面对保守派官员的反对,甚至是哭诉,宋仁宗很快就心软妥协。
宋仁宗的软弱不坚定,耳根子软,是庆历新政失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有时候遇到紧急军情,堂堂一国之君会直接大哭,不知所措。
史官和当时的文人笔记记载了很多宋仁宗“仁厚”的行为,这是弘扬仁教的需要,宋仁宗知道这一点,尽管他本性就很仁慈,但是有些时间不免有表演的痕迹。
如宋仁宗曾在后宫弹雀射猎,左右给他一张后周太祖郭威的宝弓,他看后说郭威太心狠,杀气太重,连鸟都不放过,怪不得失天下。
宋朝衰败正是从宋仁宗开始!
因为过于仁厚,宋仁宗录取的进士比例是最高的,这是冗官的巅峰!
宋仁宗坐视狄青被人污蔑,还要***惺惺的掉两滴鳄鱼泪!
总是在战和两端犹豫不决,致使西夏坐大,遗祸子孙!
对文人太好了除了得了一个仁宗的名头,对百姓全无裨益!
看似仁君,其实一事无成!
宋仁宗1022年继位1063年崩逝,四十一年皇帝留下了宽仁少断的名声。他仁字当得起,也止于仁。
1033年刘太后死后也算亲政三十年,在他亲政后1038年西夏李元昊称帝立国。1040至1042年宋夏于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战,宋皆败,死伤数万。
仁宗算合格的皇帝,打败的名臣依旧是名臣,文彦博韩琦还能安坐朝堂,可怜的是埋骨西北的数万将士。
而且没能平定夏之乱局,导致北方防御两面受敌,宋之军事态势己是战略劣势。
国无良将?狄青犹惊疑终日,郁郁而终,君之仁可堪一笑。
近期《清平乐》热播,让宋仁宗(1010年- 1063年)赵祯又火了一把。作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史书中对宋仁宗赞赏有加。《宋史》中就曾称赞他:“‘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说宋仁宗知人善用,其在位期间名臣辈出,国家安宁,经济繁荣,是宋朝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守成贤主”,无愧于“仁”之称号。
然而,今天我只想换个切入角度,一则力求尽量还原真实的历史,二则探究一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理念之下宋仁宗赵祯内心的“小算盘”。
宋仁宗是在章献刘太后过世之后才实际掌权的。这位害死他生母的“太后”,在世期间一直对赵祯进行着压制。乾兴元年(1022年),由于赵祯的老爹真宗突然驾崩,他自己当时又只是个十三岁的孩子,刘太后便顺理成章地掌握了朝政大权。
有记载称,起初刘太后也曾承诺“候皇帝春秋长,即当还政”。但或许是权利欲望太盛,又或者怕自己尚处有生之年就被仁宗“打击报复”,事实上,直到赵祯二十多岁,刘太后也没有将朝政交还给他,而像范仲淹、宋绶、林献等一众朝臣反却因坚持奏请太后还政而屡遭贬黜。
最终,在宋仁宗23岁那年(明道二年1033),刘太后崩了。多年积攒的不满让仁宗急于消除太后在朝堂上残余的势力。基于这一目的,年轻的仁宗刚掌权后便主要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将朝臣进行了大换血,太后用过的人一概裁撤,之前劝太后还政而被罢黜的人全给找回来委以重任。第二件事,则是废黜章献太后为其选立的皇后。
虽然以上两件事都是为了肃清刘太后的余戚而必须做的,然而,如果我们将以上两件事与之后的史实联系在一起看,不难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纵观废后一事的整个过程,却显得有些过于曲折了。
根据史料的记载,最终促成仁宗废后的关键人物是代表宰执一派的吕夷简,而但其却在仁宗亲政之初被短暂得罢黜了宰相之位;屡次上疏竭力阻止废后的人,却又是代表台谏一派的,被仁宗在掌权之初重新召回朝堂的范仲淹等人。废后成功后,宋仁宗竟再次将范仲淹、孔道辅等人罢黜出朝,以期阻断朝野上下对废后的不满所带来的压力。然而,在此之后,历史再一次反转了。庆历三年(1043年),仁宗决议改革,再次罢黜了吕夷简的宰相兼枢密使职事,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史称“庆历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