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情感测试导师是干嘛的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情感测试导师是干嘛的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心理咨询究竟是怎样帮助人的?
经典精分的流派
自我心理学理论认为,本我自我超我的冲突构成了心理病理的因素,冲突被人潜藏在无意识中,心理咨询的作用就是将无意识中的冲突挖掘到意识当中,即潜意识的意识化。
自体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问题是来源于过去与主要养育者,不能有效地给予恰到好处的回应,是自体的自体客体体验出现了问题,心理咨询师充当来访者的镜映,理想化和孪生的客体,来整合来访者的自统感。完善来访者的自体客体体验。
主体间理论以为,来访者的问题在于维护组织功能模式出现了问题,病理就是维持组织功能的表现,心理咨询师需要共情内省的理解来访者,转换过去不良的组织功能。
客体关系流派认为,来访者的问题主要是与过去养育者的关系出现了不良。过去的重要客体不能给予来访者安全感,使来访者产生自卑,退缩,冲动等病理性的问题,咨询师充当来访者关系的修正者,在体验良好的客体关系中,逐步改善来访者的问题。
认知疗法则认为来访者核心的认知图式,出现了错误,并在修正中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认知通过改变核心图式,来改变来访者的失调性社会功能性不良,同时,认知疗法认为,行为的改变也会对认知的改变产生影响,会通过行为实验来进行改善。
其他的人本主义存在主义,则以为来访者只是暂时性的,受到了困难的阻碍,本身是有能力找到改变和改善的方向的,咨询师的作用只是陪伴来访者在困难的时候不会绝望,咨询师只要能够正确的表达对来访者的理解,来访者自己就有能力走出黑暗的困境。
分析心理学,则认为来访者是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导致来访者出现病理化现象,分析心理学也同样认为,人本身是有能力改善自己,咨询师只要提供一个自由和受保护的空间,容纳来访者的一切情绪情感。来访者本身就能形成自我完善。
目前主流的心理咨询大概就这么几个流派
好的心理咨询,应该是可以帮助咨询人更加了解自己和客观事实,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需要警惕的是,很多咨询师只是把自己的价值观灌输给咨询人。我们经常把寻求心理咨询的人当做病人来对待,除非是情节非常严重的,个人不是很认同。在咨询领域强压灌输不但不能起到帮助的作用,可能还会对咨询人产生误导。在这种情况下,不如寻求一些正统宗教来得更有帮助。在咨询这件事情上,客人和咨询师都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可以很主观地判断咨询对自己是否有帮助,就是根据感受以及结果,两者都很重要。选择心理咨询师,合适比名望来得更重要。
如果上述讲的太抽象,推荐大家一部影片《心灵捕手》,可以有更具体的感受。
很多人都对心理咨询感到好奇。但大部分人对心理咨询持两类观点,一类是认为心理咨询是免费的。另外一类认为心理咨询的一小时收费高达五、六百,太贵了。
那么心理咨询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从很多***片段来看,心理咨询就是咨询师和当事人面对面的坐在一起谈话,这样的谈话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呢?
1. 咨询师会在当事人首次来访的时候,去收集当事人的姓名年龄,性别,外貌,种族,文化背景,社会经济地位、婚姻状态、宗教信仰以及进入的渠道(从哪里找到我做咨询)。这是对当事人社会学信息的收集,有助于理解当事人所遇到的生活困境和不合理信念。所以有一些咨询师会在首次来访时先让当事人填写表格。有一些咨询师则会在首次面谈当中向来访者收集这一些信息。这样的操作没有好坏之分,只要是咨询师擅长的就有利于咨询效果。
2. 在收集完信息之后,会进入到了解当事人主要的困惑是什么,也就是因为什么而想来做心理咨询。想要通过心理咨询去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所以好的咨询师会与来访者确认咨询的目标,而不是一味的倾听来访者诉说心中的苦闷。有了咨询目标可以更好的帮助当事人看到身边的***,摸清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朝想要改变的目标前行。如果只是做单一的倾听,那么这称之为一种情感支持。能够为当事人提供内心的宽慰,让当事人[_a***_]这是一个可以安全诉说的空间。单纯的支持性咨询,对于咨询目标的确立会比较慢。这就会导致,当事人觉得心理咨询就是有个人听你吐苦水。来了几次之后,会觉得没有太大的帮助。
3. 随后咨询师要对当事人进行心理分析以及评估,也就是他要去了解当事人一般心理状况是什么样的。当事人内心的成熟度如何?当事人对自己的概念自尊自我定位,忍受挫折的能力。人际关系洞察力以及对自我改变的动力。这些都将需要在心理咨询的过程当中开展。如果擅长催眠的咨询师,还会对于当事人在对话时的肢体语言、语音语调、微表情。等进行观察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