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兰亭情感咨询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兰亭情感咨询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兰亭集序游记线索感情线索是什么要全面?
感情线索: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
游记线索:文章首先记述了***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
兰亭集序中直抒胸臆的句子?
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意为: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意为: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作者情感?
第一至第二自然段,记叙了***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的心情。本文第一、二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都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兰亭***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第三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醒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四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第四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王羲之《兰亭集序》思想动机是什么?
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问题,回答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美文,二是美书。美文表现了王羲之的魏晋风度和以入世的方式出世的矛盾的思想情感。《兰亭序》中表现出王羲之虽为祓除不祥而来,他却又完 全陶醉于暮春三月和畅惠风的江南景色里,因此王羲之在诗中写道:“仰视碧天际, 俯瞰渌水滨。寥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太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诗词和文章里的思想情感非常接近,充满了对于清新鲜活景致的热爱和对惬意舒畅春风的迷恋,同时,王羲之把这种暮春和风的一并 与自己思想、观念、道德、哲思、对生命的感悟感叹融为了一体。
从思想上看魏晋人和王羲之,宗白华的认识非常深刻,他认为,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 了自己的深情,王羲之可以说把宗白华的认识发挥的淋漓尽致。魏晋门阀士族自永嘉乱之后,名士南渡,美丽的自 然环境和他们追求自然的心境结合起来,于是山水美的发现便成 了东晋这个时代对于中国艺术和文学的绝大贡献,抱着爱好自然 的主观思想,面对应接不暇的美丽山水景色,自然会对艺术有所创 造,于是便产生了王羲之的美文《兰亭序》。王羲之用娴雅细腻的格调和笔致 在微酣的酒意下,一挥而就写出了这篇文章书法俱经典的作品,不是偶然的。
《兰亭序》充满了王羲之对于暮春明快又极富清韵的感受,和对美景和风的情思韵致。这种韵致突出在一个“清”字,有清空鲜明,有清明虚静,也有清品高洁。
《兰亭序》书法和文章通篇恬静的如同月光下的湖面,浸染在光明洁净之中,又似乎是作者以澄澈心镜反拨着当时无常多灾的人生境遇,让后人一触目即看到朝阳出生的新鲜,也反映出王羲之其内心的清幽和静谧。